羊拉弦子,音色粗犷、苍凉,正如孕育它的这方土地。
“人在路上走,鹰在脚下飞”。金沙江畔,群山之间,与川藏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让人望而却步。
藏族汉子此里吾堆的家乡就这在这里。他喜欢用羊拉弦子演奏歌颂家乡的曲子,听着欢快,透着一股劲。
2004年,此里吾堆主动请缨,放弃在德钦县城相对优越的环境,回到羊拉,守护这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1000多户百姓家的光明。
把自己完全交给羊拉,一干就是15年。
脚比路长,步履铿锵。支撑此里吾堆的是一个朴素的愿望——回馈家乡,让老百姓家里亮亮堂堂,早日脱贫致富。
一个转身 把青春献给大山
从德钦县城回到“云南北极”羊拉,对此里吾堆来说,看似一个简单的决定,要跨越的却不止高山急流、荒原苦寒。
那一年,此里吾堆已是德钦县电力公司收费中心主任,“我总觉得家乡的山水亲切,电力服务是我心中最喜欢的选择。”而立之年的此里吾堆做好了准备,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
没什么行李,此里吾堆孤身一人,100多公里路,坐了一天的车才到。那时,羊拉乡公路全线贯通仅有3年时间,是云南最后通公路的乡。“通路前,依靠骑马和步行,要花上7天才能到这里。”
当地人记忆犹新,为了在到处是坡度超过50度的高山峡谷中生存下来,大家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了一条公路;为了开辟土地,大家把山外的挖掘机拆成零件,抬到羊拉组装再用;为了用上电,小型发电机是老百姓肩背马驼运回羊拉乡的。
此里吾堆到羊拉时,看到的仍是一片贫困落后的面貌。就用电来说,村民小组的小电站循环放水用电,白天基本没有电,晚上电仅仅够基本照明,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羊拉苦,此里吾堆更苦。”当地人曾永康感慨到。要在海拔都在3000多米以上的高原,在一座又一坐大山中改变羊拉人的用电现状,困难可想而知。
此里吾堆却不怕,“那时从不觉得苦,感觉没有干不下去的时候,总有用不完的干劲和力气。”在仅有一间办公室的羊拉供电所,此里吾堆这句话特别响。
坐在一旁的妻子取宗拍了拍吾堆的胳膊,害羞地笑了。来到羊拉那一年,他们刚结婚两年。取宗打心底里支持此里吾堆,她说:“原来经常没电,我明白这种感受,能赶快让大家有电用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如今,电杆从1号架到了515号,10千伏线路长达170多公里。站在羊拉乡政府驻地甲功村,四周高山让人却步。而一级级电杆矗立,延伸到远方,有种力量感。
去年,羊拉乡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在众多指标中,“行政村通动力电”是一项硬指标。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说,“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户户通动力电。”
有人形象地说:“这里工作的人,把生命的一半交给头顶上的飞溅落石,另一半交给脚下的万丈深渊。”羊拉留不住人,也不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在这里工作进入第九个年头了,除了组织任命,没有调进或考进来过一个公务员。”立青农布说。
但是,立青农布、此里吾堆,把心沉下来、把身俯下来,用行动坚守,用真情奉献。
一人坚守 再难也得扛下来
“供电所成立了,这是此里吾堆所长,大家有什么用电问题就找他。”2004年,时任乡政府的有关领导和此里吾堆到各个村小组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
供电所要干啥,老百姓还不是很清楚。此里吾堆耐心解释,并收集大家对用电方面的需求。“木电杆靠不住”“电不够用”“我家差一截电线”等等,问题扑面而来。
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但当时一年多时间里,此里吾堆是供电所唯一的员工,根本忙不过来。羊拉乡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甲供村离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还有70多公里的山路,当时公路不通,得翻好几座大山,山里经常有还狼和熊出没。
此里吾堆就在几个村里找帮手。布都以前在发电厂工作,懂电;和松林当了10多年邮递员,常年翻山越岭送信件。他们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又吃苦能干,成了此里吾堆的亲密战友,至今仍一起奋战。
“有活干的时候,一天15块钱。”开始,此里吾堆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给布都、和松林。在此里吾堆心里,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最首要,自己的吃住等问题都能咬牙克服。
当时,通信不便,每个村只有一部座机,话费还很贵。为了能快速复电,这些都顾不得了,此里吾堆一有空就守在电话旁边,随时了解现场进度,沟通安排抢修事宜,“着急呀!想赶快把问题解决掉,让大伙用上电。”
此里吾堆也遇到让人过哭笑不得的事。老百姓一直用小水电的电,还不习惯装电表、向供电所交电费。“不少人会用鸡蛋、鸡鸭等来作为电费。”此里吾堆做了很多解释工作,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他不得不自己出钱把电费补上。
建立信任和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付出的真心和汗水却不会白费。村里老人此称家住路边,一辆大货车路过时挂到了电线,快要拉倒电杆,“要不是此里吾堆所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杆就要砸到我们的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