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比路长 守护光明
来源:南方电网报 | 作者:pmodc5276 | 发布时间: 2019-06-15 | 7465 次浏览 | 分享到:

     羊拉弦子,音色粗犷、苍凉,正如孕育它的这方土地。

  “人在路上走,鹰在脚下飞”。金沙江畔,群山之间,与川藏交界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羊拉乡让人望而却步。

  藏族汉子此里吾堆的家乡就这在这里。他喜欢用羊拉弦子演奏歌颂家乡的曲子,听着欢快,透着一股劲。

  2004年,此里吾堆主动请缨,放弃在德钦县城相对优越的环境,回到羊拉,守护这1000多平方公里土地上1000多户百姓家的光明。

  把自己完全交给羊拉,一干就是15年。

  脚比路长,步履铿锵。支撑此里吾堆的是一个朴素的愿望——回馈家乡,让老百姓家里亮亮堂堂,早日脱贫致富。

  一个转身 把青春献给大山

  从德钦县城回到“云南北极”羊拉,对此里吾堆来说,看似一个简单的决定,要跨越的却不止高山急流、荒原苦寒。

  那一年,此里吾堆已是德钦县电力公司收费中心主任,“我总觉得家乡的山水亲切,电力服务是我心中最喜欢的选择。”而立之年的此里吾堆做好了准备,决定到最艰苦的地方磨练自己。

  没什么行李,此里吾堆孤身一人,100多公里路,坐了一天的车才到。那时,羊拉乡公路全线贯通仅有3年时间,是云南最后通公路的乡。“通路前,依靠骑马和步行,要花上7天才能到这里。”

  当地人记忆犹新,为了在到处是坡度超过50度的高山峡谷中生存下来,大家一锄头一锄头挖出来了一条公路;为了开辟土地,大家把山外的挖掘机拆成零件,抬到羊拉组装再用;为了用上电,小型发电机是老百姓肩背马驼运回羊拉乡的。

  此里吾堆到羊拉时,看到的仍是一片贫困落后的面貌。就用电来说,村民小组的小电站循环放水用电,白天基本没有电,晚上电仅仅够基本照明,很多事情都做不了。

  “羊拉苦,此里吾堆更苦。”当地人曾永康感慨到。要在海拔都在3000多米以上的高原,在一座又一坐大山中改变羊拉人的用电现状,困难可想而知。

  此里吾堆却不怕,“那时从不觉得苦,感觉没有干不下去的时候,总有用不完的干劲和力气。”在仅有一间办公室的羊拉供电所,此里吾堆这句话特别响。

  坐在一旁的妻子取宗拍了拍吾堆的胳膊,害羞地笑了。来到羊拉那一年,他们刚结婚两年。取宗打心底里支持此里吾堆,她说:“原来经常没电,我明白这种感受,能赶快让大家有电用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如今,电杆从1号架到了515号,10千伏线路长达170多公里。站在羊拉乡政府驻地甲功村,四周高山让人却步。而一级级电杆矗立,延伸到远方,有种力量感。

  去年,羊拉乡实现了整体脱贫摘帽。在众多指标中,“行政村通动力电”是一项硬指标。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农布说,“实际上已经实现了户户通动力电。”

  有人形象地说:“这里工作的人,把生命的一半交给头顶上的飞溅落石,另一半交给脚下的万丈深渊。”羊拉留不住人,也不会成为很多人的选择。“我在这里工作进入第九个年头了,除了组织任命,没有调进或考进来过一个公务员。”立青农布说。

  但是,立青农布、此里吾堆,把心沉下来、把身俯下来,用行动坚守,用真情奉献。

  一人坚守 再难也得扛下来

  “供电所成立了,这是此里吾堆所长,大家有什么用电问题就找他。”2004年,时任乡政府的有关领导和此里吾堆到各个村小组去,把这个消息告诉大家。

  供电所要干啥,老百姓还不是很清楚。此里吾堆耐心解释,并收集大家对用电方面的需求。“木电杆靠不住”“电不够用”“我家差一截电线”等等,问题扑面而来。

  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但当时一年多时间里,此里吾堆是供电所唯一的员工,根本忙不过来。羊拉乡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甲供村离最远的一个村民小组还有70多公里的山路,当时公路不通,得翻好几座大山,山里经常有还狼和熊出没。

  此里吾堆就在几个村里找帮手。布都以前在发电厂工作,懂电;和松林当了10多年邮递员,常年翻山越岭送信件。他们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又吃苦能干,成了此里吾堆的亲密战友,至今仍一起奋战。

  “有活干的时候,一天15块钱。”开始,此里吾堆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钱给布都、和松林。在此里吾堆心里,想办法解决眼前的问题最首要,自己的吃住等问题都能咬牙克服。

  当时,通信不便,每个村只有一部座机,话费还很贵。为了能快速复电,这些都顾不得了,此里吾堆一有空就守在电话旁边,随时了解现场进度,沟通安排抢修事宜,“着急呀!想赶快把问题解决掉,让大伙用上电。”

  此里吾堆也遇到让人过哭笑不得的事。老百姓一直用小水电的电,还不习惯装电表、向供电所交电费。“不少人会用鸡蛋、鸡鸭等来作为电费。”此里吾堆做了很多解释工作,还是会有这样的情况,他不得不自己出钱把电费补上。

  建立信任和感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付出的真心和汗水却不会白费。村里老人此称家住路边,一辆大货车路过时挂到了电线,快要拉倒电杆,“要不是此里吾堆所长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电杆就要砸到我们的房子了。”

  “总是能看到此里吾堆忙到很晚才回来”“大家都知道此里吾堆的电话,只要一打,他就会及时应答”“他很敬业,是个有责任感的老实人”……家乡人记得此里吾堆所做的一切。

  “乡里很多人不知道我,但几乎没人不知道此里吾堆所长。”立青农布如此说到。甲功村党总支副书记提布告诉记者,“刚到羊拉,此里吾堆一个人就像一支部队”。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的羊拉精神,是羊拉人民世代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塑造羊拉精神,此里吾堆生于斯、长于斯、奉献于斯。

  一个承诺 总有希望喷薄而出

  去年,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过流洪水损毁了110千伏里瓦T线,羊拉乡全乡外供电源中断,黑暗袭来。

  危急时刻,此里吾堆和同事冲在一线,勘察、协调、快干……永久性方案施工完成用时太长,必须再快一些。

  于是,启动过渡性方案,先新建了10千伏临时架空输电线路,让老百姓在春节前用上了电。今年4月底,永久性方案完成施工,全面完成灾后重建。

  “我来的时候就承诺,让老乡们不用为电的事发愁。”此里吾堆始终把这句话压在心里,不敢有丝毫懈怠。

  一个承诺,带动一群人,改变一个乡。羊拉供电所的几名员工年龄都较大,非科班出身,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服务需要。“此里吾堆像带娃娃一样,手把手教我们,有他在,我们心里有底。”布都说着,和松林插了一句:“我们是兄弟,共事15年,从没红过脸、吵过架”。

  这是用青春和奋斗筑牢的情谊,凝结成一生奉献的力量。15年,他们渐渐老去。此里吾堆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海南,也是仅有的一次旅行,时间留给了羊拉。

  15年,羊拉乡没有发生过一起设备事故,全部完成了农网改造升级,实现了“两个全覆盖”,开启了动力电时代……人们的生活因电而变。

  一个承诺,信任在成长,走进新生活。“电联系着千家万户,现在没电根本没法生活。”村民曾永康感慨,家里现在家用电器都有,还有打麦机、磨面机等等,“这在之前都不敢想。”

  此称家在乡里开起了旅馆和饭店,生意好的时候,一个月电费有七八百元,“最初还有些不信任供电所,现在都是主动、心甘情愿地交电费。”

  “现在全乡80%以上客户都主动进行电费预存”“也没有人偷电”……信任和依赖是最好的肯定。这是对此里吾堆,更是对南方电网的信任。

  “通路和通电是羊拉人最感谢共产党的两件事情。”这是当地人最真实的感受。路和电通了,羊拉也就“活”了。

  “要让两个孩子都上大学,砸锅卖铁也供他们上学。”这是此里吾堆和妻子最朴素的愿望。孩子是未来。

  跟着此里吾堆去山上处理故障,满山是绿油油的青稞,在风中沙沙作响。俯身除草的人站了起来,好像突然从地里长出来一样。相视一笑,热情地聊上一会。

  爱家乡,希望相互簇拥,未来可期。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孙维锋 窦小兵 通讯员 周志旺

  >>新闻故事

  战胜灾害,担当即是境界

 

  洪峰流量超过历史最高,通讯、公路、电力中断……2018年11月14日凌晨2点多,金沙江白格堰塞湖洪峰进入德钦县境内,整个羊拉乡受损严重,一时间成了“孤岛”。

  如今,使用电器打酥油茶、烧水做饭、磨面已经成为羊拉乡家家户户的常态,“没有电,大家吃饭都成了问题”,这成了此里吾堆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灾情就是命令。此里吾堆带领供电所员工一边进行客户走访,安抚客户,解释供电抢修情况,一边与乡政府领导一起多次去几十公里之外的羊拉矿山协调。最后,争取到当地矿山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同意用柴油来发电,每天保证给居民送两个小时电,“客户的需要,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大家的吃饭问题解决了,我的心就放下了一半。”

  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要根本性解决羊拉人用电问题,就要解决110千伏里瓦T线故障问题,但该线所有塔位均位于金沙江沿岸平均海拔近3000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从公路到塔位之间横亘着平均坡度为30—45度的陡峭山坡,加上沿线多处地质坍塌、道路损毁,施工材料要在短时间内运抵施工现场十分困难。“利用最便利的地形等条件架设临时供电线路是最快的一种方式。”

  此里吾堆被抽调负责临时供电线路的施工协调工作。冬天的高原,低温、雨雪、冰冻多发,脸常被冻皴,唇常被吹裂,手常被冻僵。此里吾堆踩着泥泞的道路,或踏着厚厚的积雪,奔波于他所负责的两段临时供电线路施工现场,巡视管控施工现场,协调解决用地问题等。

  此里吾堆说,当时遇到的最大困难是茂顶村两个村民小组的建设用地问题,临时供电线路要直线架设,用地问题不解决,施工就无法进行。因为这两个村民小组以前用的是小水电,对南方电网不够了解。此里吾堆用了很多办法都没说动这两个村民小组的村民,最后还是几经曲折托了亲戚朋友出面说情,才把用地问题解决掉。

  从2018年11月14日到12月26日春节来临前临时供电线路通电,前前后后40多天,此里吾堆昼夜不分、周末不休地坚守在抢险复电工作第一线。甲功村村民曾永康家就在供电所的旁边,“经常看到此里吾堆他们凌晨一两点回来,确实辛苦。”

  2019年4月26日,110千伏里瓦T线完成投产验收及消缺整改工作,4月28日,正式通电。至此,总投资2455万元的110千伏里瓦T线灾后重建圆满结束,白格堰塞湖对供电造成的影响全部消除。

  “这次成功复电,离不开以此里吾堆为代表的电网人辛勤付出。”羊拉乡党委书记立青布农告诉记者。

  南网传媒全媒体记者 窦小兵

  >>记者手记

  放得下繁华 守得住寂寞

  早就听人说,羊拉是个猴子来了都要掉眼泪的地方。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5月14日,记者从迪庆出发,不知绕了多少座山,拐了多少道弯,终于来到了羊拉。氧气稀薄,记者刚一下车便觉得胸闷气短、头晕脑胀。

  听村里的老人说,此里吾堆没来羊拉时,这里用的是小水电,架线的是木电杆,电压不稳、线路杂乱不说,“每天还只能供五六个小时电。”每逢村里有人家办喜事儿,因为藏族有通宵跳舞的习惯,“还要专门去小水电站求人家给点方便。”

  选择了电网,就选择了付出。羊拉尽管偏僻荒芜、环境恶劣,此里吾堆仍主动请缨,毅然决然地承担起了家乡电网建设的重任,只身一人,开启了艰辛的创业之路。这份勇敢,让记者为之动容!

  他从木电杆改起,从寻觅帮手开始,整日穿梭于高山深壑中,往来于各村小组间,通过自己的埋头苦干、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几多风雨,几多艰辛,一天天,一步步,凭着一份执着,用15年的坚守诠释了劳动美、电网情,创立了目前7人的供电小团队,开创了今天羊拉用电不愁的新气象。这份坚持,让记者为之震撼!

  此里吾堆是个成功的拓荒人。

  5月15日夜,站在甲功村后的山上,抬眼望去,澄澈空明的夜空上,北斗七星光华闪闪,对面的朱亚卡山依稀可见,威武雄壮。俯瞰,各家各户灯火通明,整个村庄被装点得美轮美奂,堪称胜境。羊拉之美,让记者全然忘记了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

  这里面有此里吾堆的一份贡献。

  坚守,让平凡的岗位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让硗薄苦寒之地开出了绚烂的花朵。此里吾堆放得下繁华,守得住寂寞,从而立之年到不惑之年,用坚守做帆,用责任做桨,以一颗赤诚的心,“电”亮了高原藏乡美丽的长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