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在电力物联网下的综合能源服务
来源: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 作者:陈敏曦 | 发布时间: 2019-06-19 | 8144 次浏览 | 分享到:



借鉴互联网生态的经验,平台型企业的成功在于实现用户财务成本的降低,以及在新的业务领域延伸出新的客户需求,两个维度的良性互动是促成生态圈“正向膨胀”的原生驱动力。


    无论是国网的“三型两网”,还是南网的“五者三商”,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叠加能源供给侧改革,新兴业态先于市场环境成型,传统能源企业,特别是长期存在于自然垄断环节的企业参与竞争性业务领域,需要提前明确业务场景及价值回收途径,甄别出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改变扁平化、单一化的发展逻辑,以“互联网+”思维盘活存量资源,才能避免新兴领域沦为传统信息化和KPI游戏。


    而此时,准确识别客户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用户感知和服务理解的能力至关重要。


    多重压力下的主动转型


    今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正式拉开了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迈进大湾区时代的序幕。而达成建设国际一流湾区的发展愿景,纲要特别从“大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湾区能源结构和布局,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等方面多次提及能源电力部门的重要支撑地位和多维度作用。


    “现在我们的工业企业用能成本高、整体综合能效偏低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这次承担的能源互联网项目,一方面是企业角色转型的尝试,而最核心的还是降低社会的综合能耗,提高社会资源利用率,打通能源产业链上下游,全面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在今年5月,由国家能源局组织第三方召开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面向特大城市电网能源网示范项目”验收会上,广州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电网企业有服务社会的经验和职责,同时也有长期积累的优势和不可回避的劣势。这次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打造了一个城市互联网的典型模式,将城市能源系统的各个元素纳入统筹,探索了多主体、多业态、多种服务模式的平台整合路径,同时也发掘和积累了电网企业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策略和经验,推动电网企业向价值链整合商迈进。


    作为由央企承担、“跑分”领先的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既有发挥电网企业核心业务优势,通过精准分析用户用能特性,并以多能协同提高能源系统利用效率的工业园区综合能源服务集成;也有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电网四网融合为基础,实现三表集抄全覆盖,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并体现多运营主体共享、共赢、共治的智慧城市建设典范。同时,示范项目还囊括支持城市治理,响应国家绿色交通发展战略,对电动汽车快速充电进行时间和空间引导,打通电动汽车产业链上下游,拉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业务模式创新。


    而其中,最为验收组专家所关注的,则是位于粤港澳大湾区中心,集新能源、新型电网发展模式、新业态于一身的新型保底微电网示范项目的探索。


    在日前由南方电网公司发布的《关于明确公司综合能源服务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中,明确了南方电网综合能源服务将主要聚焦于新能源、储能、综合能源利用、创新服务、“互联网+”等八大业务板块,统筹运用分布式新能源发电、用能监测、现代储能等技术开展并引领综合能源服务业态发展。


    在被问及是否可以将此次微电网项目看作电网企业在“被动形势”下的主动策略,广州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新能源发电、储能等技术,以及相关的新业态已经发展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未来的电网形态很有可能过渡到集中与分散并存的状态。如何顺应趋势,取决于如何转换应对方式。我们开展微电网的项目建设,一方面是探索新型保底电网建设,另一方面也是储备微电网、虚拟电厂等综合能源系统建设应用的方式和管理经验,同时摸索包括新型调度系统在内的灵活性资源与电网协同发展的路径。”


    随着分散式与集中式并行的电网发展趋势逐渐显现,微电网因具有与大电网友好互动的特性而受到业内的一致追捧,同时微网内部光伏、储能等关键元素的成本持续下降,使其已然成为社会资本参与配电网投资的重要入口,但在前期记者调研微电网发展相关课题时发现,微电网这一良好新业态却始终受制于经济性欠佳的束缚而处于不温不火的尴尬状态。


    在谈及项目的经济性时,项目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由于该项目还承担了保底供电的核心社会责任,而且项目尚属于示范阶段,所以投资建设时并没有过多考虑短期内资金回收的问题。现在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社会资本投资的微电网项目,基本上都处在“示范”阶段,一方面是微电网体现经济性需要仰仗内部关键元素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另一方面也是目前电力市场化和电价机制没有给到新业态一定的盈利空间。而电网企业布局微网项目,更多的是看重传统电网的新型保底模式探索,以及未来的发展布局和远期利益。


    任何新业态都有从0到1,以及从1到100的过程。正如互联网巨头阿里在探索“阿里云”时的布局发展,“一条腿”捆绑成熟的开源软件涉足相关业务,“另一条腿”——自己的团队也在摸索配套系统研发,尽管相当长一段时间该研发团队的绩效靠后,而一旦项目孵化成型之后即可实现技术自由并大规模向市场推广应用。